福建福州:通过数字化建设深化技能人才培养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2日浏览量: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金 冯家钊 任欢
11月11日,第二届数字应用技术员工总决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本届大赛围绕“提升数字技能,更好发挥主体作用”的主题,紧扣当前产业升级和创新技术的现实需求。它具有三个最终工种: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人员、数据安全管理员和无人机工人和维护人员,以及两个观察工种: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系统和无人机飞行员。通过理论比赛、实战比赛、场景应用等多维度竞赛,考核数字选手的综合技能。
此次国家级赛事不仅为数字技术应用搭建了竞技舞台y,也全景展示了福州市工会组织通过数字化建设深化产业集团建设改革的创新实践。
系统的培养体系造就优秀的工人
今年9月,在第三届大国制造创新交流大会上,福州市陈兆春、马红星、王晓英三位工匠被授予“大国工匠人才”称号,实现了福州大国工匠人才“零的突破”。其中,90后女孩王小英是首届数字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冠军。如今,他已成长为中建海峡Bim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荣获国家级奖项28项。他还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培训教材,助力人才培养。焊接机器人专家陈兆春从实验室“逆行”到车间,最终“教会”机器人掌握高难度焊接技术,完成56项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电梯智能可靠性测试的空白。
这个国家伟大制造商的诞生得益于肥沃土壤的系统耕耘。福州构建了“一个核心、多个层次、四个环节”的工匠学院体系。建有国家工匠学院1所、工匠工匠4所、市级工人学院14所,覆盖16大产业链。
福州市总工会创新推出“工匠培育”计划,为50名培训考生提供“双导师”,实现从技能提升到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培育。中国移动高级工程师林佳宁感慨道:“通过培训,我明白了数字化工作者不仅要过硬技术,更要秉持‘不忘初心’的理念。”脚踏实地,办实事,造福社会。我对提高技能的目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截至目前,福州已培养国家级数字工人3名、国家级数字工人3名、省级数字工匠150名。数字工作者占福州劳动力总数的近一半。新表彰的70名市劳动模范中有11人深耕数字科技领域。
赛训结合激发人才成长集群效应
“我的跨境电商店月收入8000元,而且还在增长!” 80后的李润石在友联“创业服务超市”导师的指导下,成功从传统贸易向数字创业转型。他的经历是福州数字赋能实践的典范。
据统计,今年福州市共开展“AI+技能提升”专项培训125期培训,覆盖员工6,747人;产业技能提升计划培训超过14万人;民间实践项目已完成培训10万人次。
数字工匠学校为主阵地,开发在线课程230门,培训人数超过12万人次。质检员林明生通过免费培训,成功转型为人工智能培训师。他说:“以前依靠人工检测的产品,现在使用AI模型可以秒级完成,精度更高。这是联盟帮助我实现了职业飞跃。”
从个体创业的“星星之火”到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燎原之火”,福州正在通过培训与数字赋能相结合,构建人才与产业共赢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福州坚持以竞赛促学习,以竞赛促产业升级。它举办了共举办数字经济创造大赛47场,参赛人数9.4万人。连续五年举办的海峡两岸(福州)职工创业大赛,吸引了全国5844个创新项目参赛。
福建中信网络安全公司主专利通过工会平台荣获第二届“众智之路”长三角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金奖。近三年来,该专利为公司带来超过2.54亿元收入。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感谢加州工会平台akalan帮助我们联系银行、投资机构等资源,为公司提供帮助。
据了解,首届数字化应用技能大赛中热门的焊接机器人、BIM技术、无人机三大工种在福州得到了大规模应用。 “融创汇”无人机小镇已吸引2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es活下去,力争到2026年底相关企业超过400家。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第10页)

